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周波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周波:用艺术咀嚼生活的滋味

2013-10-15 09:34:04 来源:南方日报作者:
A-A+

  秉承对恩师关山月“不到70不办展览”的承诺,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周波沉寂画坛40余年后才首次进京展览。日前,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生活之美:周波艺术展》,特别收藏了展览中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当家人》。

  作为关山月、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大师的弟子,周波的主要精力专攻人物。直到这次画展,这位退隐学院、埋首教学数十年的老艺术家才开始被京城评论界熟知。从云南西双版纳到福建惠安,从藏区阿坝到湖南凤凰……周波笔下的人物朴实而灵动,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跃然纸上。

  “他继承了岭南画派‘直面对象、强调写生’的创作方法,以诚挚的双眼,撷取生活中至美至善的一点真,再用自己的画笔活泼泼地描绘下来。”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周波几十年的成果,具有一种艺术史研究的文献意义。

  作为又一位进京举办展览并取得成功的广东画家,周波的艺术经历有怎样值得后辈学习借鉴之处?南方日报记者日前走入周波的画室,与这位老画家对话。

  搜尽生活画速写

  “关山月老师有一句话,‘不走就没有画’。我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生活里的感受,必须下去体验生活,我才能画画。”周波说。

  此次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当家人》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是周波去人民公社体验生活后创作完成。画面中,公社大队长站在记分牌前,手里自己卷烟,钢笔挂在胸口,活脱脱地定格了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件作品的收藏,补充了我馆在当代人物画史藏品上的空缺。”范迪安告诉记者。

  此后时代变化,周波也一直紧跟时代创作。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学生到广西百色地区体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两个月后带回来的一批师生作品在美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得雕塑家潘鹤连连称赞。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更是把笔触对准了社会底层,从农民到街头乞丐再到农民工,他都为他们描摹肖像。

  2007年深秋,年近70岁的周波仍赴西北藏区体验写生长达一个月,背负沉重的高原反应,他每天靠吃大蒜止住腹泻,但都阻止不了他每天速写和创作。如同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那样,周波数十年用艺术咀嚼生活的滋味,“搜尽生活画速写”。

1 2 3 4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周波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