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受难、枯萎。
——巴尔扎克
一、
近来,似乎总有人说起,在今天的人身上不太容易体味到多少厚重的历史感和道德感。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今天的社会变得很快,不光是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精神观念也是一天一个样。这种时风对于信仰、道德这种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建构起来,并需要通过文化的延续才能得以维系的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显然并不是沃土。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于是我们便认为:精神文化的发展必然、当然也必须要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毕竟,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如此的想当然中,我们的社会大步流星地走过了30几年。30年后的今天,用流行的话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举世瞩目”。物质满足的自豪感那是自不必说的,但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整体上社会物质的丰富,而同人们曾经想当然认为的那样——必然地到来。甚至相反,曾经的幸福也似乎在渐行渐远的疏离而去。今天的中小学生作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让成年人很不认同,但却又是无可奈何的文句。
进入新时期以来,与社会风貌的快速改观一样,中国艺术观念和审美旨趣的更新换代同样也是快马加鞭。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聱牙诘屈的理论,一众行为癫狂的艺术家,还有层出不穷的新奇古怪的作品,每天充斥着观众的眼球,冲击着他们原有的审美习惯。很多人感到,我们对曾经熟悉的世界,越来越陌生了。
为了快马加鞭、为了多快好省,我们曾经不顾道德的维护、不顾信仰的坚守,放下了这些沉重的包袱,解放出了轻快地肉身。我们轻装简从地建造起今天的中国这座宏大的物质宫殿,这座想象中的巴别塔。住进去后我们突然发现,它缺少了灵魂。我们原以为,曾经被暂时放下的道德和信仰会自己跟上来,同样住进这座宏伟的宫殿,但他们却被远远的丢在了来时的路上。灵魂的空虚迫使我们不得不常常回望走过的来时路,回望曾经的精神家园,企图能够捡拾些曾经的道德残片。这时,我们似乎依稀地看到,就在我们曾经的家园门口,竟然还有一些老者仍然还在默默的坚守着我们曾经的精神故土,一刻不曾远离。他们在远远地眺望着前行的我们,他们在为我们呵护着遗落的灵魂。艺术家周波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二、
周波先生是广东潮阳峡山人,年过杖国。多年来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是中国画系的教授,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周波先生的创作以人物画见长,兼攻花鸟和山水。他上世纪50年代考入中南美术学校附中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便开始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当年附中的毕业创作已经刊登在《人民日报》,这为周波赢得了少年名望。和那个时代成长以来的艺术家一样,周波先生的创作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影响。他在后来的创作中,一直坚信并践行着这样的美学信条,这也决定了他的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的艺术观和价值观很多元了,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中曾经的主导原则,渐渐变成了多元艺术观念中的一元。这并非坏事。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特有的风格语言,它的美学价值在今天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特别是当历史渐渐成为碎片,行将被遗忘的时候,严肃的现实主义语言很显然是一种为现实注入历史感的有效工具。审视周波的心路历程,一种强烈的历史感贯穿了他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创作。诸如《变不了天》(1965)、《到广阔天地去》(1972)、《战斗在新的工地》(1988)、《旅游者来到咱山寨》(2006),等等,这一幅幅作品宛如坚实的铁环,一点一点地为我们串起了一条历史的巨链。
广州美院一直以来很看重绘画的造型基础能力,这一要求对中国画人物画科的创作也是一样严格。作为广州美院曾经的学生和后来的导师,周波是这一原则的受益者和传承者。周波的水墨人物画造型准确、结构严谨,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擅长捕捉能够传达表现对象最为灵动的瞬间。他的《藏女》(2007)、《阳光》(2011)、《天伦之乐》(2011),把人物表现的异常鲜活,充满强烈的生命活力。就像是艺术家不经意的一瞥在眼底留下的瞬间人物形象,把这样瞬间记录下来,并把人物的情趣传达出来,对艺术家来说并不容易,这是需要很高造诣的。
周波的水墨人物肖像很容易使人想到荷兰绘画大师哈尔斯的作品。除了形式语言之外,周波的人物创作和哈尔斯作品还有一点相通的地方,就是同样洋溢着浓烈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普遍属性。周波经常将视角投向普通人群、投向市井街墟,特别是遥远的边民形象和他们的生活,一直以来他们都是艺术家倾注大量心血的主题。从《赶摆盛会》(1987)、《卖布摊》(2007)到《草原好兄弟》(2007)、《天伦之乐》(2011),等等,无一不传递出艺术家对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和对人性真善美的颂扬与讴歌。
三、
周波的艺术创作通过他作品中的形象得到了升华。那些曾被这个时代忽略的生活瞬间和生命存在,正是构成这个多元世界的细胞和构成宏大历史画卷的主体。卑微与崇高、瞬间与永恒在周波的笔墨中交织,这既是他的灵感之源,也是他所理解的艺术真谛所在。
周波用他的画笔维系着这个现实世界与脆弱人性之间的纽带,他驻守在我们曾经的精神家园门口,为我们收拾着历史的残片,看守着迷失的灵魂。我们走得太快了,已经离开家园太远,现在我们需要驻足在他的画前,倾听他的絮语和呢喃。我们需要从中搜寻我们曾经的人性,拨亮行将熄灭的道德烛光,点亮我们的巴别塔。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艺术风潮总是不断的变化,但那些能助益人类社会道德建构的艺术作品,给是能够穿越时代,成为艺术史永恒的经典。周波先生的艺术应属此列,他的艺术之树必然长青。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